中国文旅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红色旅游,富了鸡冠山下小山村

□曹华君 本报记者 王志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时下,冰城夏都迎来旅游旺季。木兰县鸡冠山脚下的“广信村三门徐屯红色抗联小镇”随之热闹起来:抗联红色驿站“农家乐”盛宴待客,“一户一品”的农家院成了特色采摘园。

广信村背靠鸡冠山,抗战时期,它是进入鸡冠山“东北抗联第三军”密营的门户。

近年来,木兰县举全县之力发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建立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今年5月,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会议在木兰县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以及黑吉辽蒙“三省一区”文物专家实地踏查了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群。经鉴定,该密营遗址群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抗联密营遗址群,这更加坚定了广信村走红色旅游发展之路的信心。

随着抗联故事的逐步挖掘,村民当年为东北抗联送粮、送酒、送消息的事迹,经由本村老人之口得以深挖整理,并记入“村史”。当年“东北抗联”的部分生产、生活场景也依据记录进行了复原。其中,当年被称作“热闹街”的密营集市,如今在销售农家院出产的果菜、鸡冠山蜂蜜、木耳蘑菇等山珍土特产。复建的“抗联驿站”现在是村里的美食广场,摆上桌的都是纯正的农家菜,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和“舌尖享受”。柳家酒坊是村内的百年酒坊,当年抗联战士就是凭借这里的烧酒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冬,广信村对柳家酒坊进行了复建,酒窖揭盖儿,满村飘香。

广信村“抗联路”两侧栽满了北京菊、万寿菊,这美景也是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增收项目。这些花都对接了木兰经济开发区的健康产业园,被加工成代茶饮和叶黄素胶囊,每户村民都有“分红”。

环绕着广信村的700亩稻田,是当年抗联战士开垦耕种的“口粮田”,如今也是“抗联小镇”的一景。如今,这块农田与小村的庭院经济一起纳入统一管理,打造成“抗联粮”和绿色农产品于一体的系列品牌,由村集体注册的农产品销售公司统一经营。各家各户的小园蔬菜、水果、蜂蜜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广信红”系列农产品形成统一的商标和固定销路,名头越来越响。

今年,广信村还与省内多家高校签订了共建协议,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培训基地,来自于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在这里对接了农家院,油豆角、“乳黄瓜”扎根小菜园,成为庭院经济对接“两头两尾”新的增长点。

指着村集体投入110万元建设的现代化牛舍,广信村党支部书记赵爱成告诉记者,地处浅山区,过去广信村几乎家家都养牛,“当年,乡亲们用牛为咱的抗联队伍送粮食,如今靠牛蹚出致富路。”

盛夏时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广信村遍地美景、闹中有静。漫步村庄小路,红花绿树掩映,民居蓝瓦灰墙、整齐干净。治理有效让乡村环境美起来,广信村处处展现着生态宜居村庄的新貌。赵爱成说:“守着鸡冠山天然‘大氧吧’,每天都有大客车进山门,咱就住在景区里,在家门口赚钱。”

作为红色抗联小镇的建设项目之一,广信村的“红色酒文化”展厅日前落成,厅中展示的是柳家酒坊创办人柳家父辈与东北抗联第三军交往的红色家史。酒坊曾是鸡冠山抗联密营一处后勤补给点,抗战胜利后,当地群众把他家烧制的白酒称为“抗联小烧”。每天,有不少游客来品烧酒,寻红色故事。

在广信村的抗联红色驿站有一处广场舞台,每逢周末这里都有演出,在木兰县文化馆的指导下,乡亲们排练了系列文艺节目,还把抗联故事搬上了舞台。游客围坐在篝火旁欣赏节目,感受抗联战士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壮志豪情。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