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工程师于志锋早晨10时,站在罐顶“晨望朝阳”,感受和预测当天的气温。
采油五班员工集体合影,其中外检员工李昌仁因为有现场临时工作任务,没有来得及和大家一起合照。
60摄氏度的高温让田学斌这样在室外操作设备的员工,不得不戴上棉手套,避免被烫伤。
(相关资料图)
兰积虎更换完盘根后,坐在曝晒后的皮卡车里,用毛巾不停擦拭头上冒出的汗水。
主管工程师于志峰在储罐抽检原油油样,阳光下储罐的影子成了火焰山上宝贵的“乘凉”之地。
采油五班员工兰积虎和田学斌在间开井单井现场,二人配合完成开井工作。
田学斌在岗位上吃午饭期间,眼睛始终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注水压力。
即便在有空调的中控室内,陈超和梁伟武依旧汗流浃背,大水壶成了他们的标配。
巡线过程中梁伟武等一行人在葡萄晾房旁偶遇当地的维吾尔族姑娘和小巴郎(意为年轻男孩),姑娘热情地为他们送上西瓜解暑。
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纵横的沟壑,就像维吾尔族民间传说中的巨龙盘俯在火焰山上。
新疆吐鲁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称。地处盆地北缘的火焰山,夏季最高温度达50摄氏度以上,地表温度可达到80摄氏度,是真正的“中国热极”。
8月中旬,记者来到火焰山深处的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管理区玉北6拉油站,去感受石油人的上产热度。
玉北6拉油站坐落在火焰山北麓半山坡上,小站每年可集输原油27.1万吨。由于沟壑纵横,小站每天产出原油只能靠罐车拉运到山下。有9名员工常年驻扎在此。
太阳刚刚露头,气温快速爬升。
“预计今天下午最高气温可达47摄氏度,通知山顶的老兰和老田,下午井场作业时间顺延到下午6时,避开高温时段,天凉下来再去干活。”站在场站空地上,主管工程师于志锋安排当天的工作。
随后,大家穿戴好劳保护具,拎着5升的大水壶外出巡检。
10时,站内气温已达38摄氏度。“第三车混油装车完毕,下一辆车请做好进站安全检查,准备入场装油。”领班梁伟武从口袋里掏出被汗水浸湿的对讲机朝站外喊。每天进出小站的拉油罐车有十几辆,梁伟武得从早到晚守着。被汗水湿透的工服紧贴在身上,晒干的部分,全是白花花的盐霜。
中午12时40分,气温攀升至42摄氏度。一台注水泵出现压力波动,田学斌放心不下,跑到现场维护去了。等回来时已错过饭点。班长兰积虎火速送饭到现场。田学斌接过饭盒扒拉了一口,眼睛又紧盯着监控屏幕上注水压力的波动情况。
刚吃完午饭,两人又接到通知,要给山顶的玉北7-20井调偏。两人携带工具,一人攥一条毛巾,驾车出发。
山上热浪滚滚,不到5分钟,后背全部湿透。两人不停用毛巾擦汗,毛巾很快就湿透了。
“嚯,看看这温度计,太阳晒了一会儿,竟然已经到60摄氏度了。”田学斌看了一眼温度计,发出惊呼。
兰积虎和田学斌在“遭罪”的同时,在火焰山另一侧,28年党龄的贺慧敏和同事程勇战巡护管线,却意外收获了“福利”——苏贝希村村民艾尼菲莱·司马义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
“大热天的,你们在山上转来转去,太辛苦了!来,尝尝我家的大西瓜,解解暑!”吃着西瓜,聊着家常,欢快的笑声回荡在火焰山寂静的山谷之中。
苏贝希村地处玉北6站下方,村里有近千亩农田瓜地。为防止油气生产对农田和水源造成污染,贺慧敏每天反复查看管线,呵护这方田园的清洁绿色。他和同事也成为村民眼中的“阿达西”(好朋友)。
高温继续炙烤火焰山。有一种比火焰山气温更高的热度,此刻也升腾于火焰山,感染着每一个靠近他们的人,传递着滚烫的敬意和真诚的感动……